“除了职业生涯的长度,我们也希望能一起拓展人生的宽度,探索更多可能。”在“家门口”的全运会上夺金后,花样游泳奥运冠军王柳懿、王芊懿如此计划着未来。
11月15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花样游泳女子双人项目比赛在广东江门举行,获得冠军的广东队组合王柳懿/王芊懿在领奖台上与吉祥物互动。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15日,“中国舞蹈之城”广东省江门市,第十五届全运会花样游泳女子双人项目决赛现场。王柳懿/王芊懿代表广东队出战,一出场便“引爆”观众席。
她们穿着巴黎奥运会时的“旧战袍”,踏上全运会“新征程”,为父老乡亲倾心演绎了经过重新编排打磨的《莲》和《豹》,一静一动,尽显力与美,最终拿下金牌。
“这两个主题我们在国际大赛上表演过好多次,特别想让国内特别是家乡的观众看到。观众的热情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我必须得等他们的呐喊声停下来才能数节拍,不然怕姐姐听不见。”妹妹王芊懿说。
11月15日,广东队组合王柳懿/王芊懿在双人自由自选比赛中。最终,她们获得女子双人项目冠军。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巴黎奥运会上,这对“姐妹花”斩获花游集体和双人两块金牌,为中国花游创造了历史。随后,两人在香港教育大学开启了博士求学生涯。
这一年多时光里,除了学习深造,她们还一起探索和尝试了许多新事物:唱歌、拍时尚杂志大片、精进英语水平、出国交流、滑翔、滑雪、打网球……“虽然没办法做到特别精通,但我们想尝试更多可能。”
近几个月,为备战全运会,她们周一到周五回广东训练,周末返回香港学习,在博士生和运动员身份间来回切换,训练中还不时要与导师沟通课题。
王芊懿说,作为“天赋和努力并重”的运动员,她们拥有双生子独有的默契,训练效率较高,但毕竟很久未系统性训练,比赛时还是感受到了新生代选手带来的冲击。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火炬手王柳懿、王芊懿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博士学习生涯让两人的心态发生转变,得以从容应对高压赛场。“我们在研究运动心理学,读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献,这次比赛的心态就调节得比较平稳,哪怕刚开始节奏有点问题,后面也能很快找补回来。”王芊懿说。
此外,两人还通过欣赏歌舞剧、观看艺术展、练习钢琴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与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艺术印象分。大多数选手在动作编排上都“听教练的”,但她们时常能给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脱离了全职运动员身份后,姐妹俩呈现出更加丰富灵动的一面。看似“难以分清”的两人,其实不太一样。身为“底座”的姐姐更加感性细腻,属于随性灵活的“P人”,凌乱的行李箱展现出她的性格,打游戏时她往往是“射手”;承担“尖子”角色的妹妹则更为理性执着,是喜欢整齐、规则和计划的“J人”,游戏中扮演“辅助”角色。
2024年8月10日,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在巴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举行,中国组合王柳懿/王芊懿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 摄
赛后在混采区受访时,姐姐不时将妹妹轻推向前,提醒她说话时离话筒近一些;看到记者因长时间举话筒而手抖,她们还会贴心地帮记者托话筒。
这是姐妹俩第四届全运会。“第一届是在姐姐们带领下拿到了一枚集体金牌,后面两届我们在双人项目上是第三、第二名,这次终于拿到冠军,是很圆满的结果。”王芊懿说。
谈及未来目标,姐妹俩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只是一直强调着“后生可畏”。“我们一直关注比赛的分数,发现国内年轻选手的水平越来越高,甚至‘人手一个世界冠军’。看到这么强大的人才储备,我们也放心了。”
2024年8月10日,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项目的最后一项比赛双人自由自选在巴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举行。中国组合王柳懿/王芊懿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今年8月11日,她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纪念巴黎奥运会双人夺冠一周年的内容,配文是“当时的光,仍在照亮前路”。
花样游泳绽放的光,将陪伴她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