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奶奶,您慢慢把手搭在这儿,我帮您修修指甲。”11月7日,在铜川市长者之家,护理员宋琪一边给老人细心地剪指甲,一边与老人聊家常。老人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铜川市印台区双碑村的“婆媳澡堂”里,婆媳间的隔阂在聊天中悄然消融;耀州区孙思邈康养中心里,护士专注地为老人做中医护理,手法轻柔、语气温和……这样的温馨画面,是铜川市开展为老服务的日常剪影。
老有所养,是千家万户的牵挂。为了让敬老爱老工作有章可循、有力支撑,铜川市先后印发《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等多项制度文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全面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动养老服务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着力提升银龄幸福感。
榜样领航,把老人“捧”在手心里
铜川市社会福利院里植被茂密,整洁宁静。几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院长宫小勇穿梭其间,俯身问老人“睡得咋样?”“吃得香不?”
从清晨为老人送餐、洗漱整理,到夜间巡房、关注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宫小勇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他曾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扎根养老服务14年,最触动我的,是看到曾经沉默的孤寡老人慢慢变得爱说爱笑。”宫小勇感慨。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福利院完成升级改造,新增中药养生浴池,定期举办集体生日会,让老人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铜川,这样的暖心榜样还有很多:市公安局印台分局户政女警服务队队长武艳带队上门为老人办业务300多次;90后小伙周旭阳成立暖阳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检修家中暖气、陪同就医等,累计服务超过3000人次……
铜川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工作职能,积极推进孝亲敬老各项工作,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细节落地,将关爱融入日常
不久前,铜川市民政局组织开展为百岁老人上门拍照的公益活动,用镜头记录岁月里的温暖。“您看这张照片拍得多精神。”在铜川市“定格百岁风华”公益摄影活动现场,摄影师张宝光一边与老人亲切交谈,一边捕捉他们的笑容。看到照片中神采奕奕的自己,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像这样把敬老落到实处的“小事”,铜川发生得越来越多。
“我腿脚不利索,出门困难。自从有了送餐上门服务,在家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家住王益区东风社区的老人沈溪对助餐服务赞不绝口。
为精准对接老年人就餐需求,铜川以村(社区)为单位,合理布局老年助餐点,印发《老年助餐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等,推进“一站式”助餐、送餐服务。目前,全市已规范运营助餐点51家,有效破解老年人的吃饭难题。
“大家看好,点一下这里,就能和孩子视频了。”在耀州区尚善养老院的“银龄学堂”上,护理员秦艳耐心指导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
作为铜川首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尚善养老院用6年时间,把一座旧院子改造成“三星级敬老院”,并创新“小家庭”管理模式,10个单元各配一名“服务管家”。老人的饮食起居、健康监测全由管家贴心照料,让养老变“享老”。
从智能应用辅导到送餐上门,从影像留存到专属照护,铜川将敬老之心化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服务,让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活力传承,银龄群体放光彩
在铜川,敬老爱老的传统,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银龄身影、一场场丰富的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市老年艺术大学,学员们习惯称70岁的孙乐中为“孙老师”。退休前,孙乐中是一名初中教师。现在,他不仅是葫芦丝社团的“主心骨”,还是银龄志愿服务队中步履不停的“领路人”。
敬老月期间,孙乐中常常和伙伴们走进养老机构、乡村和社区,用悠扬的乐曲为更多人带去欢乐。
越来越多像孙乐中这样老有所为的长者加入了铜川“银龄行动”。今年,铜川市民政局联合多个部门制定印发《关于深入开展“银龄行动”的通知》,鼓励引导广大老年人发挥余热,彰显担当。目前,全市已组建银龄志愿服务队165支,吸纳志愿者超4000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
与此同时,铜川市注重以文化赋能养老事业,积极培育老年艺术大学、老年人体育协会等涉老社会组织,精心举办老年人旗袍秀、书画展、健身项目展演等文体活动,让长者在专属舞台上尽展风采。
从政策保障到榜样引领,从细节服务到文化传承,铜川以“银龄行动”为桥梁,将敬老爱老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在这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