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华阴老腔:唱响酣畅淋漓“关中年”

华阴老腔:唱响酣畅淋漓“关中年”

群众新闻 2022-02-11 19:57:12
分享到:


春节期间,大大小小的演出忙坏了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的成员们。其中,受华山西岳庙邀请,从正月初二到初五,加上正月初九和元宵节,团队要为游客表演华阴老腔。

2月9日,华山西岳庙前,表演还没开始,舞台四周便围满了等待的观众。

“喊得巨灵劈华山,喊得老龙出秦川,喊得黄河拐了弯。”“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成华山。鸟儿背着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表演现场,56岁的团长张香玲带着团队成员热情投入,一人唱,众人帮和;或站、或坐,唱到高潮处,坐着的板凳也能成为乐器……

“唱得好!再来一首!”“还想听!”

规定的两首曲目演罢,现场观众深受感染、意犹未尽,掌声、呐喊声不断。张香玲当场决定加演两首,除了经常演的《关中古歌》曲目外,还表演了原创曲目《家乡美》等。“很震撼,没想到来华山还能看到这么有特色的华阴老腔表演,特别惊喜。”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高兴地说。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浓浓年味和喜庆欢快的氛围,除了传统老腔剧目外,我们还用老腔的唱调填入新词,推出了大量原创作品。”张香玲介绍,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观众想跟她学华阴老腔。

在关中地区,华阴老腔高亢激昂、粗犷豪放、古朴浑厚,特别能表现关中人朴实憨厚、热情开朗的性格,极具地方特色的华阴老腔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香玲是华阴市双泉村人,师从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自己则是华阴老腔市级传承人,2013年组建老腔皮影班组,2016年成立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我们团队共有12人,其中固定演出成员9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成员5岁,大家因为热爱老腔戏曲走到一起,共同传承发展华阴老腔。”张香玲说。

华阴老腔起源于黄河岸边、华山脚下,由黄河码头船工号子演变而来,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梆子、钟铃、板凳等表演乐器都源自生活劳作的器具。在张香玲看来“只有在黄河的涛声、华山的风声之中,听到的老腔才最有韵味”。

华阴老腔独特的魅力也让作家陈忠实感叹“那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

在话剧《白鹿原》和2016年央视春晚亮相后,华阴老腔更因其原生态、奔放激昂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中国大地上“最古老的摇滚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文化交流、文艺下乡、公益表演、商业演出……这些年,张香玲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大江南北,也代表国家前往新西兰、德国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华阴老腔,感受其独特魅力。

像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这样的团队在当地共有3家,除了忙于演出,华阴市政府和老艺人们都在思考华阴老腔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

“老祖先留下的东西不能丢,而现代人的审美水平在不断提升,所以我们要在古老的基础上创新,让华阴老腔成为老少皆爱的文化艺术。”张香玲不断向师傅学习,熟练掌握了月琴、板胡、鼓等乐器演奏方法,向高校专家学者学习非遗文化知识,积极与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探讨交流;组建少儿老腔团队,参加电影拍摄和各类宣传片演出;到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作宣传,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张香玲带动更多人学习华阴老腔。

近年来,华阴市文化局举办多期老腔培训班,在村民农闲时开课,同时在双泉村设立老腔传承基地,多方面助力华阴老腔传承发展。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相信在多方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华阴老腔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舒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