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文/记者 石喻涵 图/记者 马昭)当千年前的音乐邂逅2023年的春节,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这不,西安鼓乐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的乐手们最近在忙一件事——为今年春节期间的斗乐做准备。
对于外行人来说,可能对西安鼓乐并不了解。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社长、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西安鼓乐省级传承人田孝梨是这么介绍的:“西安鼓乐源起隋唐,千余年来流传在以唐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目前西安市唯一的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石道人歌曲》在此前被誉为‘天书’,有专家学者根据西安鼓乐的韵唱方法进行了破解。同样还有《敦煌曲谱》,其个别曲目也是通过西安鼓乐的韵唱方法破解的。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西安鼓乐,才将那些死板的文献变活了。”田孝梨说。
1月7日,吃过午饭,在一座传统关中院落中,10名乐手围圈而坐,有的吹奏笛、笙、管,有的敲击大钹、小钹、云锣,但乐器再多,主角都是鼓。田孝梨指着自己面前的四面鼓一一介绍:“这是座鼓,轻易不敲;这是豆鼓,起乐时敲击的是乐鼓,还有战鼓……”不同乐器在鼓点声中互相交替,演奏着东方古老的交响乐。
不同于西方音乐中的简谱和五线谱,西安鼓乐曲谱延续了俗字谱,即便认识谱子,也不知道旋律。黑板上一些看起来像是象形文字的符号就是西安鼓乐的乐谱,田孝梨指着这些符号唱了起来,曲调悠远。仿若大唐遗音穿越历史而来。
尽管鼓乐社20余名乐手中,彼此年龄差最大近60岁,但对于曲谱的了然于心与年龄无关。用田孝梨的话说:“谱面上能看到的是律,是有数的,但唱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韵,这是无穷的。千百年来,西安鼓乐的乐曲韵味全由老一辈口传心授,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岁月一起传承的还有西安鼓乐的传播形式。历史上,长安城内曾活跃着百余家鼓乐社,形成遍布城乡的盛景。每年忙完麦收,从秦岭终南山南五台开始,鼓乐社便在城内外登台亮相,开启一年一度的“民间音乐节”。“往年到了正月十五,傍晚时分我们就开始打鼓了,等父老乡亲们吃完饭都聚集到一起,两家鼓乐社就正式开始‘斗乐’。输赢怎么判断?看演奏乐曲时间长短和技艺精湛程度,当然还有群众欢迎度。”田孝梨笑着回忆,“一套乐曲演奏下来得一个多小时。”
可以想象,笙管齐鸣,一家鼓毕一家鼓起,何等热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我们过年取消了斗乐。今年准备重新开始。老祖宗们留下的东西才最有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