笸箩里的沙沙声、磨粉机器开足马力的轰鸣声与刀刃切开馅料的声音交融在一起,淡淡的甜味扑鼻而来……
2月1日,正月十一。在老马家恒发元宵大王作坊(以下简称老马恒发元宵)里,工人们手里摇着一个个笸箩,黑芝麻块裹着糯米粉在笸箩里翻滚着。十几分钟后,一颗颗洁白浑圆的元宵便制作完成了。
“我昨天下午过来,这儿的元宵已经卖完了。今天一大早,又特意赶过来。”排在队伍前头的老顾客贾怀友说,“要是赶到正月十四、十五再来买,那就得排上大半个钟头了!”
元宵佳节将至,为了让顾客品尝到这口“老味道”,每天从8时到20时,老马恒发元宵的员工都在加紧赶制元宵。这是他们一年四季最忙碌的时候。
这里的元宵为何备受顾客青睐?在老马恒发元宵传承人马革看来,关键是两点:食材品质好,滚制功夫足。
“除了对5种馅料严格把关,不断改进传统的芝麻、五仁元宵馅料的炒制手法,滚元宵用的糯米粉也不能马虎,必须坚持用当天新磨的糯米粉制作元宵。”马革说。
“滚元宵用的是巧劲儿,考验手上真功夫。”马革边摇笸箩边介绍,“进笸箩”是手工元宵在磨粉与制馅后的第三道工序。馅料蘸水后,放入盛有米粉的笸箩里滚制。马革的手指在元宵间轻轻拨动,便知成色如何。经过三蘸三滚,一颗颗口感独特、软糯又不失弹性的元宵就制成了。
这样的制作工艺在老马恒发元宵已经延续了37年。1986年,马革的父亲马恒发退休后,带着在国企食堂锤炼了30多年的好手艺,在西安市莲湖区化觉巷开办了老马恒发元宵。凭借紧邻西安钟鼓楼的地域优势,靠着顾客的口口相传,小店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
2008年,40岁的马革接手老马恒发元宵。此时,已经制作元宵21年的马革,早已深谙元宵制作、经营之道。做好这份“小”事业成了他的新目标。
历经37年,街坊上的门店换了一茬接一茬,老马恒发元宵的回头客却越来越多。店里忙不过来,又聘请了十几名员工。
“老马家的元宵个大馅足,吃得就是手摇出来的弹牙劲儿。”安传文是这里的老顾客,十几年来,老马家的元宵是他们家过春节的“标配”,吃到了,感觉年过得才圆满。一同跟来的小孙子也是从小吃到大,挥起拳头比划着:“这么大的元宵,吃两个就饱了。”
今年在项目上值班,没有回老家过年的筑路工人何启鸿一次就买了5斤元宵。“元宵冷藏放两天,冷冻放半月,煮四到五开,全程都要盖上锅盖……”马革一边装袋一边叮嘱他。
巷子里,顾客陆续排起了长队,其中不乏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马革思考着,要搭上网购的顺风车,让手工元宵“飞”得更远,把这份“滚”出来的事业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