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走进景德镇 以“瓷”为媒 共话“丝路”情缘

“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走进景德镇 以“瓷”为媒 共话“丝路”情缘

三秦都市报 2023-08-13 16:46:11
分享到:

2586c18c435b1181629f85c553daca4.jpg

8月11日,“丝路花开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南线第二站来到江西省景德镇市。作为一座用2000年时间书写了大半部中国陶瓷史的城市,今天的景德镇,在传承创新中酝酿着高质量发展的新一代“窑变”,在交流互鉴中开启对话世界的崭新篇章。

活动仪式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广场举行。景德镇市副市长肖莉,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申遗办宣传组组长董臻,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新闻传媒集团董事长冯亮,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党支部书记邹媛,三秦都市报副总编辑祝光出席。

活动现场,肖莉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她希望所有参与融媒体采访行活动的媒体记者,用务实作风、清新文风,讲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10年来的奋斗征程,用融合手段、全媒平台描绘壮美图景,携手书写“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互鉴和经贸合作交流的绚丽篇章。冯亮表示,十年来,西安、景德镇、泉州等各重要节点城市精心耕耘,奋发图强,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华章。“丝路花开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南线采访团走进方城、景德镇、泉州,用“脚底板下出学问”的务实态度讲述了“一带一路”上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的媒体担当,进一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景德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祝光表示,“丝路花开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南线采访团此次来到景德镇,两地将共话丝路情缘,搭乘“一带一路”这艘“历史巨轮”扬帆远航,向着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逐梦前行。

在纸上书写简单,但在光滑的瓷板上写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对书写技巧要求极高,为不使墨迹在竖起的瓷面上向下流,墨汁中还要加入瓷胶等材质。现场的非遗展示环节,景德镇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陶瓷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方毅,现场展示了这一绝活,瓷都晚报的“小记者”们忍不住好奇,纷纷跑上台仔细观看。洁白的瓷板上,“千年古镇国际瓷都丝路花开大道同行”,16个行云流水的大字,充分诠释了此次景德镇采访行活动的重要意义。

1000多年来,无论“华光青釉熠辉生”的陕西铜川耀州窑,还是“器来八方天下走”的景德镇,南北两大瓷都的熊熊窑火,共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鼎盛辉煌。互赠礼品环节,祝光将采访团精心准备的陕西耀州青瓷“倒流壶”及来自茯茶镇集团寓意“反正都是福”的“茯牌”赠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希望双方通过此次活动,续写丝路“瓷缘”,讲好丝路故事。对方也回赠了富有当地特色的素三彩鸭形香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由陕西日报社、福建日报社、甘肃日报社联合主办,三秦都市报社、海峡都市报社、奔流新闻、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市申遗办承办,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景德镇市文旅局、景德镇新闻传媒集团协办,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陶阳里御窑景区等提供支持的“丝路花开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组建了由近80人组成的采访团,分为西、南两线。南线经河南方城、江西景德镇将最终抵达福建泉州。

文/本报记者白圩珑图/本报记者代泽均李宗华

炉火映千年:两大名窑的共同记忆

陕西铜川。处于唐长安京畿之地的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创烧,五代成熟,北宋鼎盛,金元延续,陈炉窑场经明、清延续至今,烧造时间长达1400余年。

江西景德镇。1000余年前,这里因出产的瓷器“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

毋庸置疑,瓷器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之一。在满载瓷器输出海外的丝绸之路上,很多地方都有耀州瓷器和景德镇瓷器的身影,泥火幻彩的瓷器镌刻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

熊熊炉火映千年

“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1000多年前,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8月11日,“丝路花开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南线采访团走进景德镇,探寻这座千年瓷都的前世今生。

“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古往今来,景德镇瓷器就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距离景德镇1000余公里外的陕西铜川,有着我国著名的耀州窑,耀州瓷号称“北方青瓷代表,刻花青瓷之冠”,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陕西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7月27日,记者曾专程赴耀州窑博物馆采访,体会耀瓷文化的魅力,见证1400年耀瓷炉火不熄的灿烂辉煌。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再也没有比宋代《德应侯碑》上镌刻的这8个字,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耀州瓷的稀世。”耀州窑博物馆业务研究科工作人员石琳娜说,根据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发现,耀州瓷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元、明、清延续,据古书记载,耀州窑的盛名在宋代时达到顶峰,曾被列为贡品,烧造很多皇家瓷器。在它最辉煌的时候,漆河两岸陶坊密集,史称“十里陶坊”。公元1084年北宋皇帝宋神宗赐封耀州窑所在地黄堡镇的土地神为德应侯,这是至今发现的国内唯一皇封的“窑神”。

两大名窑的共同记忆

“历史上,陕西铜川耀州窑与江西的景德镇窑,均位列于宋代‘六大窑系’之中,是公认的重要窑口。”8月11日,在“丝路花开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现场,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党支部书记邹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耀州窑和景德镇窑成长经历非常相似,唐代是发轫期,五代是成长期,而经过百年的学习、成长,到北宋时期,各自以主打的青釉瓷、青白釉瓷成为了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瓷上的刻花、划花、印花、镂空、贴塑等陶瓷装饰技法成为彼此的共同记忆,常见的缠枝莲、牡丹、游鱼、婴戏等纹饰更是反映出我们两地祖先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与向往。

浑厚饱满的耀州窑青瓷与轻薄简练的景德镇窑青白瓷,殊途同归,都在美学上达到历史的高峰,获得了世人的青睐,不仅能入贡宫廷,还能大量远销海外。“如今,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东南亚、西亚、北非以及东非等地,考古工作者都陆续发现了耀州窑青瓷和景德镇窑青白瓷以及后来出现的青花瓷,足以说明我们都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城市和货源地。”邹媛说。

在创新中讲好瓷器故事

历史上,一批批陶瓷艺术追寻者来到景德镇。瓷都也敞开怀抱,迎接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今天,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已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长244.6%。

在陕西铜川,一个集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耀瓷小镇落地生根,成为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

“公司现有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2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5人,铜川市工艺美术大师1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26人。”据铜川市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耀州瓷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该公司集耀州窑文化研究、耀州瓷技艺传承、开发、生产、旅游于一体,主要从事耀州瓷文物复仿制品、工艺美术瓷、礼品包装盒等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出口等业务,是耀州瓷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拥有“耀陶”“耀瓷”两个陕西省著名商标,新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并于2010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名窑”,2011年获评“中国著名品牌”,为弘扬耀州瓷优秀文化,振兴耀州瓷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报记者赵争耀  

记者手记不说瓷器

8月10日傍晚时分,我的脚步第一次踏上千年瓷都景德镇这片神奇的土地。

初来乍到,今天,不说瓷器。我要说说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景漂”。

互联网上有许多关于“景漂”生活的美好叙述:年轻人“漂”到景德镇,花几百块钱租间房子,在陶艺班学习陶瓷工艺,很快就可以做出自己的作品,并通过摆摊变现,维持生活。在景德镇,年轻人似乎可以轻松开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那么,“景漂”的生活到底如何?景德镇又为何能吸引如此多年轻人?趁着采访间隙,我来到陶溪川市集,“零距离”倾听和感受“景漂”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陶溪川市集坐落于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创意园由老厂房改造而成,如今已成为游客打卡地。在这里摆摊的多是年轻的“景漂”或当地院校的学生。“在景德镇,陶瓷创业者的起步线很低。租下一间屋子,买一台拉坯机和半袋泥巴,一个工作室成立了。”“在景德镇,购买制瓷原材料,就像在超市买菜一样方便。”在和几位“景漂”的闲聊中,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是一群专注、执着的人,喜欢捣鼓,乐于尝试。

漫步陶溪川市集,我恍然大悟:“开放”与“包容”,早已注入这座城市的基因,成为吸引人才的强大魔力。目前,有3万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和陶艺爱好者长期居住在景德镇。其中,高峰时有5000多人来自海外。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在此驻场创作,举办陶艺活动,寻找“诗和远方”。

有梦就有未来,祝福“景漂”们,明天会更好!

本报记者赵争耀  

(编辑: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