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谢斌)哪能想到,靠着传统勘察设计“吃饭”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有色西勘院),60余岁竟在“绿数低碳”赛道闯得风生水起。国内超七成工业硅项目找它设计,千万级“低碳”项目收入囊中,新业务占比翻了两倍多,这家老国企,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把“转型”从口号变成了看得见的活力。
东方希望集团兰州东金硅业40万吨年工业硅项目
作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旗下的工程建设产业链链主企业,有色西勘院靠“质效量”倍增行动打基础,再从党建、战略、机制、数字、人才五个方向发力,在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双碳”等国家战略时,走出了老国企的新路子。
在新赛道上,有色西勘院已经成了“隐形高手”。“就说工业硅领域,靠自己研发的‘1+N’智能工厂设计模式,拿下了国内70%以上的工业硅项目订单。”有色西勘院副总经理潘刚说,比如东方希望集团那座40万吨/年的工业硅厂,是全球最大的单体项目,有色西勘院光靠技术创新就帮着省了近20亿元投资。新能源领域也不弱,常温脱碳、全钒液流储能技术都达到国际水平,中石化濮城采油厂、山东高速储能系统等3000余万项目落地,从设计到运维的产业链全打通了。
福建将乐县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为了跑得更快,有色西勘院还“瘦身健体”提效率:把原来18个部门精简到13个,中层岗位少了4.8%,又组建了5个专业事业部,资源用得更集中,项目交付时间平均缩短25%。人才机制也更活,从市场上请来15名职业经理人,建立“岗位价值评估+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十四五”期间有4支科研团队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完成7个产学研项目。
“数字化”在有色西勘院也不是“高大上”的词,而是实实在在的效率。“以前工程设计从出图到签发需要一周时间,通过“数字协同”,现在仅一天就可以走完全流程,真正实现了“云设计”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岩土工程数字化解决方案”也入选了陕西首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副总经理赵晓峰说,“绿色化”也成了“西勘招牌”,在凤县建了重金属污染治理基地,解决了陕南秦巴山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治理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规划设计的福建将乐县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是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第二批试点项目,这个项目还入选了国家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
凤县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与重金属污染防治协同治理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常礼安介绍,“十四五”以来(2021-2024年),公司累计纳税5.24亿元, 公司主动发挥技术优势,服务陕西省矿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参与矿山安全隐患排查、应急处置方案制定等工作,全力保障省内矿山生产安全。同时,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主动作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布局矿山治理、危废处置等环境治理业务,提升生态服务能力;启动榆林新材料10万吨/年CCUS项目、落地全钒液流电池新型储能项目,以技术创新推动节能减碳,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十四五”期间,有色西勘院将“稳经营、稳增长”作为核心目标,严格对标《“十四五”规划》与集团年度重点任务,全力稳住发展基本盘。从经济指标来看,2021-2024年累计实现营收179亿元,发展稳中有进。
山东高速全钒液流储能
未来,有色西勘院还要往“一流勘察设计单位”“绿数低碳新高地”走,向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转型,聚焦绿色低碳建筑、智能矿山、数字化建设等领域,深化科技创新、市场拓展与人才战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继续写老国企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