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王三合 记者 胡琳)10月9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的韩峪配水厂中控室,显示屏前,一组组数字不停地跳动,工作人员李晓唐正轻点鼠标,详细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
“中控室就是整个水厂的‘大脑’,要24小时观察大屏上水质的各项数据,特别是用水水压,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进行调整、巡检。”李晓唐说,中控室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监控搭建起来的智慧系统,犹如“天网”般把整个供水管网图“尽收眼底”。
临潼区总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70余万人。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全区用水需求日益增加。据统计,临潼城区年平均日常供水量约为6万立方米,2025年夏季最高日供水量已达7.2万立方米。
“随着全区用水量逐年增大,引进新水源迫在眉睫。”临潼区水务局局长凌重元介绍,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根据《西安市“十四五”供水规划》和全市供水“一张网、一盘棋、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临潼区积极协调对接西安水务集团,通过将李家河白鹿原水厂北线出水调节后供给临潼中心城区,为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3年10月,总投资约2.3亿元的重点项目——临潼李家河引水工程项目正式通水,新建的韩峪配水厂以及从配水厂至临潼区第一自来水有限公司输水管道工程等配套设施投入使用。
作为临潼李家河引水工程的核心工程,韩峪配水厂占地25亩,设计日供水规模6万立方米,是临潼区内目前最大的水厂,也标志着临潼区从此有了地表饮用水源。
“韩峪配水厂的建成投用,解决了临潼主城区水源短缺、水质不优以及供水高峰期水量不足等问题,加快了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目标的步伐。”凌重元介绍,韩峪配水厂供水范围为临潼城区、临潼旅游休闲度假区等片区。目前,临潼区正在实施城乡水质改善项目,项目完工后,临潼区第一、第二自来水公司将联网供水,实现“南水东送”目标,有效辐射东至临潼区秦陵街道、西至临潼新区、南至骊山脚下、北至秦汉大道的广大用户,使临潼区逐步形成以李家河、黑河供水为主,以地下水为补充的多水源供水新格局,全面提升该区供水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这水好着呢。喝上了秦岭山泉水,水更‘软’,烧开后水垢少了,今年夏季高峰用水再也没有因为用水闹过心。”拧开水龙头,汩汩清水涌出,临潼区骊山街道西关社区居民王宇感慨道。
“目前,临潼区城区供水任务主要由第一、第二两个自来水公司共同承担。以前,我们第一自来水有限公司日供水能力最高是3.8万立方米,今年夏季供水高峰期是每日4.6万立方米,如果没有韩峪配水厂的新水源支撑,城区供水就面临挑战。”西安市临潼区第一自来水有限公司经理任骊风介绍,为满足“绿色、节能、环保”的供水要求,韩峪配水厂选址满足临潼城区通过重力自流方式进行供水、最大程度上减少能耗的要求。
同时,韩峪配水厂上线智能化水务管理系统,通过智慧水务中控室平台监控运营服务情况,整合视频监控、在线监测、自动控制三大系统,对取水、制水、输水全流程的水量、水质、水压等20余项关键参数实时监测,实现制水环节自动化调控。此外,围绕韩峪配水厂,临潼区还实施输水管网建设工程,现已建成全长约9.4公里的输水管线,并同步推进水源地输水管网11.02公里、城市供水老化管道12.23公里改造工作,从硬件上筑牢供水保障根基。
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韩峪配水厂项目使得我区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未来预计将实现年增加秦岭优质山泉水供水量约1000余万立方米,解决城区20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个项目不仅是临潼区‘十四五’重点民生项目,也使临潼区‘以水兴业、以水润城、以水惠民’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凌重元说,至“十四五”末,临潼城区“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供水体系基本成型,地表水占比显著提升,实现供水保障能力和水质安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