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近日,一位101岁高龄的老人苏大爷(化名)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成功接受了半髋关节置换手术。在关节病院、心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MDT)的精密协作下,老人术后第二天便能下床站立行走,标志着医院在老年超高风险手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守护“夕阳红”医生挑战高龄手术极限
股骨粗隆间骨折因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对于百岁老人而言,长期卧床的保守治疗极易引发致命并发症。然而,为器官功能衰退的百岁老人手术,其麻醉耐受、心肺功能和骨骼条件都面临“天花板”级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红会医院启动多学科协作模式。术前,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团队全面评估并优化老人心脏功能,为手术扫清障碍;麻醉团队采用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小的麻醉方案,全程严密监控生命体征;最终,关节病院团队施展“直接前方入路(DAA)”微创技术,仅用30分钟便完成手术,切口仅7厘米,出血极少。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条腿,更是一个百岁生命。”关节病院主任医师李辉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优势,为超高龄、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典范。
正视高龄带来的“生理脆弱性”
苏大爷“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并非危言耸听。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器官功能衰退等问题,一次意外摔倒就可能致命。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骨折发生率高达30%,其中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超过20%。这提醒我们,高龄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预防优先”——通过补钙、适当运动增强骨密度,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减少意外风险,这些简单措施远比事后治疗更重要。
打破“保守治疗=安全”的误区
过去,许多家属和医生因担心风险,对高龄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会导致肺部感染、血栓、褥疮等并发症,反而加速身体衰退。西安市红会医院给苏大爷的成功手术证明,只要有多学科协作(MDT),通过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风险管控、术后快速康复,即使是百岁老人也能耐受手术,重获健康。专家提醒,对待高龄患者不做手术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让“积极治疗”成为更优选择。
构建“全周期多维度”的养老健康体系
苏大爷的康复,离不开医院MDT团队的无缝配合,但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未来,我们需要推动“医养结合”深度融合——在社区设立老年健康服务站,为居家老人提供定期体检、慢性病管理;在养老院配备专业医护团队,让老人在熟悉环境中享受医疗服务。只有将预防、治疗、康复、照护串联起来,才能真正守护好高龄长者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