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乐佳
“这是我用积分兑换的餐券,可以在全县6家饭店免费吃饭。没想到随手做的好事还能获得这样的肯定。”9月18日,在旬邑县城关街道崔家河社区,78岁的居民第五彦荣笑着向记者展示手中的餐券。
第五彦荣所说的“随手做的好事”,是指他十几年来坚持帮助瘫痪在家的邻居买药、陪邻居聊天。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些善举后,主动为他记录并给予积分和奖励。
“积分是我们县推行的基层治理激励制度的载体。”旬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房森宁说,去年,旬邑县在全县试点实行矛盾纠纷化解及为民服务激励制度。走访孤寡老人、打扫社区卫生、调解邻里矛盾……参与者通过“举手之劳”,即可获得现金或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形式多样的“微心愿”,包括餐券、日用品、公益课等。
“上至70岁的老党员,下至20岁的返乡大学生,人人都能参与。”房森宁说,目前全县已有超过2000名群众参与其中,试点村、社区形成了群众满意、邻里和谐的良好局面。
“我刚回来时,看到家乡从小村子变成了城镇社区,感觉很难融入。”9月18日,崔家河社区个体经营户郑珉(化名)回忆起社区矫正初期的自己。
这几年,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郑珉热心参与社区服务,帮助11户家庭完成助困募捐,还常常为社区孤寡老人免费送菜送水果,成了积分榜上的“领头羊”,得到了邻里认可。
“做好事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让我再次融入社会,这比啥奖励都珍贵。”郑珉说。
对于外卖员马润平来说,做好事让她收获了更多朋友。有一次送餐时,她发现一位常点外卖的客户身有残疾、行动不便,便时常上门关心,帮忙接个水、顺手丢个垃圾。考虑到对方点外卖开销较大,她还主动联系社区帮忙申请优惠餐券。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为她申报了积分和奖励。
“我们平时走街串巷,遇上有困难的人就顺便搭把手,慢慢熟悉了,都成了朋友。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牙膏、脸盆等日用品。东西虽小,但却是对我做好事的肯定。”马润平说。
对于干部而言,主动参与基层治理获得积分,在矛盾纠纷化解和服务群众工作中成绩显著,同等条件下可以被优先发展入党。
崔家河社区干部李金铃包抓辖区内阳光小区的时间不长,却是小区居民人人都熟悉的“小李”。楼道灯坏了、房顶漏水了、独居老人需要协助了,大家都会找她帮忙。由于热心助人,李金铃得到了大家认可,今年6月经组织批准成为预备党员。
“我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李金铃说。
在旬邑,矛盾纠纷化解及为民服务激励制度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土地纠纷在农村很常见,春播秋种期间尤其多,村干部调解常常忙不过来。激励制度实行以后,很多村民主动帮助村干部调解,为我们减轻了不少压力。”太村镇杨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敏强说。
今年春播时,村里十多年的老邻居因田埂分界线问题起了争执。眼看双方要动手,村民杨胜利主动上前调解,还在村里的支持下找来了土地原始台账并实地丈量,给两家说和。
“村委会公示栏会张贴大家做的好事,我感觉特别光荣。”杨胜利说,“以前村里调解矛盾,靠的是老党员的面子;现在有了明确的制度,大家主动参与调解时心里有了底气,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加入进来。”
如今,在矛盾纠纷化解及为民服务激励制度的支持下,普通群众变身“调解员”,让矛盾随时随地有人管、快化解。2024年以来,全县参与者为群众代办事项7000余件,提供免费维修、爱心陪护等服务3000余次。
“我们将完善激励制度,扩大服务覆盖面、细化积分标准、丰富兑换形式,让更多群众主动参与,让‘小积分’‘微心愿’持续撬动‘大治理’‘大服务’,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不断升级。”房森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