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渺
“能补尽补”“应招尽招”“应配尽配”……
翻看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就业提质扩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些关键词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从国有企业的稳岗扩岗到机关事业单位的招录扩容,从基层岗位的挖潜开发到重点群体的精准帮扶,能补尽补、应招尽招、应配尽配的理念贯穿了《通知》的始终,既有力回应了当前就业市场的诉求,又凸显了陕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态度。
“能补尽补”,国企稳岗扩岗作用凸显。在就业市场的宏观格局中,国有企业的岗位供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兼具“稳定器”与“风向标”的双重意义。《通知》以“能补尽补”作为对国有企业的明确要求,抓住了稳就业的重要环节,体现出很强的政策针对性。《通知》明确,“应统筹考虑自然减员等情况,严格控制规模性裁员,加大补员力度”,旨在通过及时补充人员,从源头上保障岗位存量的稳定。
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就业群体,《通知》强调,国有企业要结合产业特点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同时,将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的有效期延长至2026年底。这样的政策安排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借助国有企业在产业布局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为青年群体开辟了既具备就业稳定性,又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职业道路,让“能补尽补”政策不仅注重就业岗位的数量,还着重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
“应招尽招”,稳定求职者的就业预期。机关事业单位的政策性岗位,在就业市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知》提出,要严格落实政策性岗位“只增不减”要求,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规模,应招尽招。这也意味着各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挖掘空缺编制资源,尽早使用因人员退休而空出的编制,把潜在的岗位资源切实转化为实际的就业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打破了对应届毕业生岗位报考的诸多限制。事业单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应向当年毕业和前两年毕业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一并开放,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这一调整精准回应了青年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问题,极大地增强了政策性岗位的普惠性。
“应配尽配”,多渠道挖掘就业潜力。在岗位开发上,政策既抓国企、公岗等“主力军”,又挖科研助理、社区岗位等“潜力股”,多渠道开拓增量岗位。比如,50万元以上科技项目须设科研助理岗位,确保岗位供给“量足类全”;用足用好各类过渡性公益服务岗位,鼓励高校统筹开发管理助理、教学助理岗位;在群体帮扶方面,既通过提高求职补贴减轻困难群体求职压力,又通过“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模式提升劳动者的适配能力;在政策保障方面,还建立就业监测与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补招到位。
就业乃最大民生工程,“能补尽补”“应招尽招”“应配尽配”等要求,本质上都是对人民至上发展理念在就业工作中的具体实践。《通知》所推出的系列政策,通过稳定岗位供给、拓宽就业渠道,必将发挥引导预期、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由此,更多劳动者将获得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实现就业有门、谋生有道、发展有望,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奠定稳固的民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