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文晨 通讯员 罗文艳)10月9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各个景点,依然有不少错峰出行的游客。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临潼区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品文旅演艺以及创新文旅产品供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体验。
《携程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显示,在陕西热门景区前十榜单中,位于临潼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宫及《长恨歌》演出在列。尤其由兵马俑+华清宫+《长恨歌》组成的“秦唐黄金线”,成为省外游客首次入陕的“必打卡”组合,订单占比高达43%。
“十四五”以来,临潼区深入践行“文旅立区、文旅兴区”战略,全力打造中华文化会客厅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通过高品质的文旅供给和高质量的服务保障,有效提高了文旅产业的吸引力。在文旅融合方面,临潼区成立了文化旅游演艺、博物馆等联盟协会,推出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并联合地铁等交通部门开展暑运活动,进一步激发文旅产业活力。
“以前想给孩子找本合适的绘本,得专门抽时间跑区图书馆。现在好了,楼下书房就能借,环境又舒服,孩子每周都主动说‘去书房看书’。”10月7日,在临潼区秦陵街道秦陵科技社区的科技城市书房,市民刘先生看着孩子在城市书房专注阅读的模样,满是感慨。
文化惠民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底色,织密公共阅读服务网络则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举措。“十四五”以来,临潼区以区图书馆建设为核心,从布局便民阅读空间、延伸基层服务触角、升级智慧服务能力三个维度同时发力,让“书香临潼”的种子播撒到城乡每个角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临潼区图书馆聚焦群众“就近阅读”需求,布局多元阅读空间,打造“15分钟阅读圈”,先后建成秦俑、科技、骊阅、秦陵等4家特色城市书房。其中,骊阅城市书房2023年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三秦最美阅读空间”,成为市民休闲阅读、文化交流的“网红打卡地”。
为解决城乡阅读资源不均衡问题,临潼区图书馆联合驻临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建成10家服务特定群体的特色分馆;同时实现全区所有街道图书馆分馆全覆盖,累计向各分馆配送图书4万余册,涵盖文学、科技、农业、教育等多个领域,精准匹配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今年7月,总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的临潼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馆内藏书4.2万余册,还配备了数字多功能阅读设备,支持电子阅读、信息查询等服务,为群众提供“纸质+数字”双轨阅读选择。与此同时,新馆与此前建成的4家城市书房实现“互联互通”,群众在任意一个点位办理借阅证,即可实现城市书房与图书馆总馆办理借阅,彻底打破空间限制,让阅读服务更灵活、更便捷。
“以前体育场跑道坑洼不平,下雨天积水难排,晚上锻炼还得摸黑找路;现在塑胶跑道又软又平整,高杆灯亮得能照到每个角落,饭后带老伴来散步,心里别提多舒坦了!”10月9日,家住临潼区人民体育场附近的市民张大爷,看着改造后热闹的运动场地,格外开心。
“十四五”以来,临潼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体育设施老化问题,以区人民体育场提升项目为突破口,精准施策补短板、提质增效优服务,让公共体育场地真正成为群众的“健身乐园”。
为切实解决这一民生难题,临潼区将体育场提升项目列为年度重点民生工程,于今年6月底正式启动改造。重新铺设田径赛道塑胶跑道、对地下排水沟进行全面清淤、翻新内墙立面真石漆、更新足球场安全围栏,同时新安装4组30米高杆灯,彻底解决夜间照明不足问题,全方位优化场馆硬件条件。
如今,焕然一新的体育场已恢复开放,以更完善的设施、更安全的环境,成为市民运动健身的“幸福阵地”,进一步充实了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作为临潼区文化惠民的“先手棋”与“主力军”,戏曲始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连接文化服务与百姓生活的重要纽带。
戏曲惠民,既要“送到门口”,更要“送进心坎”。临潼区将戏曲服务的触角延伸至乡村、校园、社区的每一个角落。2021至2025年间,累计开展“戏曲进乡村”880余场,组织“戏曲进校园”110余场。2025年骊山古庙会期间,大唐华清城广场连续5天唱大戏,10场传统全本秦腔剧目场场爆满,吸引万余人次观看,成为市民游客感受文化温度的“打卡点”。
在戏曲之外,临潼区还打造多元化文化活动矩阵:2024年渭北农耕文化艺术汇演,实现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自2021年起每年举办“经典诵读比赛”;第八届秦岭国际吉他艺术节汇聚世界艺术家,在秦岭脚下奏响东西方文化交流乐章;2025年“中国年·遇见临潼”新春活动中,西安易俗社全本戏曲三天联唱专场点燃节日氛围,100余场活动覆盖非遗、美食、惠民等6大主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文化服务提质与全民健身保障上持续深耕,让书香更浓郁、运动更便捷、文化更多彩,为建设更高品质的‘文化临潼’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段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