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8月5日,西安理工大学秦疆心语推普服务队在学校党委统战部、学工部、校团委、普通话水平测试站的指导下,第九次赴新疆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展开,这里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更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前沿阵地。服务队此行以当地各族青少年为主体,在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中,增强各族青少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为当地带去宝贵的民族团结实践模式,更为边境教育事业注入青春力量,以语言之桥守护边疆稳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走访与调研:深植基层解码语言生态
服务队深入博州当地街头巷尾、牧区村舍,广泛走访当地各族群众近五百位,发放调查问卷、宣传手册等,细致了解各年龄段、各行业群众的普通话学习需求、应用场景及困难,收集一手数据以优化推普策略。走访中,队员们就地组织居民参与漆扇、书法等文化体验活动,将语言推广自然融入日常互动。这种“边走访、边调查、边推普”模式,既精准把握了当地语言生态,更在面对面交流中拉近距离,使推普工作更接地气、有温度,助力普通话在基层生根。
行走思政课:文化语言铸牢共同体意识
服务队将44小时跨越秦疆的列车作为流动的思政讲台,师生在西安至新疆的万里铁道线上,选择14处停靠站点采集文化印记,讲述当地人文历史、民族团结故事并制成系列微视频,让“车厢课堂”跨越时空界限,成为线上推普的特色教材。这种“以路为线、以站为珠”的创新模式,让普通话推广与国情教育在行进中深度融合,现已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播放量高达上万次。
社区小课堂:非遗科技赋能语言活学活用
服务队以阿拉山口市、博乐市达勒特镇、温泉县的15个社区与乡镇的“红领巾小课堂”为推普主阵地,将漆扇制作、植物拓印等非遗体验转化为语言教学鲜活场景;同时开设风力发电、磁悬浮列车等科学启蒙课,用普通话阐释科学原理,鼓励孩子们大胆提问交流。普通话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与科学求知的重要纽带,孩子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在沉浸式体验中同步提升。
跨省传书情:笔尖流淌的语言认同与共鸣
服务队创新联动陕西4所小学,发起“丝路传书情”活动。征集300余封手写书信、200余幅书画作品,邀请新疆孩子们用普通话深情朗读远方来信,并通过视频与回信分享家乡生活点滴。达勒特镇的古丽孜巴说:“我要用汉字写清楚草原的样子,让西安小朋友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字里行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无形而坚韧的纽带,让两地孩子对普通话的认同与热爱在真挚交流中悄然深化。
戍边实践行:忠诚热土滋养语言力量
服务队深入阿拉山口边检站、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在行走中感悟戍边艰辛,聆听士兵用青春热血书写的忠诚故事,并将这些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推普素材。新疆籍队员祖力亚尔结合自身经历,用普通话分享国防故事和民族团结案例,让孩子们理解“团结”的意义。“学好普通话,才能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各族朋友一起建设家乡”,课堂上孩子们真诚朴实的感悟道出了语言推广与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普通话成为传递红色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载体。
西安理工大学秦疆心语推普服务队以文化浸润语言,以语言联通心灵。从社区课堂到边关哨所,从非遗体验到书信传情,让普通话推广深度嵌入文化传承、知识传递与情感交融的脉络,切实发挥出促进跨省交流、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石作用。未来,服务队将继续探索“文化+语言”的融合之道,让普通话之桥更宽广坚固,为教育强国建设与边疆繁荣注入深沉持久的青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