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任荣)近日,西安农投集团“西安农投15万吨综合性粮食仓储基地(蓝田)项目”凭借前瞻的智能化设计与创新技术应用,成功入选2025年度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名单,成为粮食仓储领域智能化转型的示范标杆。
匠心铸就
打造全省粮食安全智能化保障示范工程
在陕西省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工作推进会暨试点项目观摩会上,在榆林市召开。作为全省建筑领域规格最高的行业盛会,西安农投集团“西安农投15万吨综合性粮食仓储基地(蓝田)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度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该项目位于西安市蓝田县三里镇,总用地面积80.29亩,总建筑面积19513.15㎡,包含18栋浅圆仓、1栋56.6米高工作塔及配套设施。项目采用“BIM+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18栋浅圆仓应用智能滑模施工技术,工作塔集成智能出入库系统,全方位展现智能建造技术在粮食仓储领域的创新应用,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粮食仓储基地之一。
创新采用钢制模板+智能液压提升系统,实时监测顶升压力、位移等12项参数,实现30.7m高浅圆仓施工偏差≤3mm,较传统工艺提升工效40%。通过4G-DTU无线组网技术实现数据同步,异常情况自动报警调整,确保18栋浅圆仓连续施工无质量事故。
高支模智能监测系统
施工安全防护网全面升级
针对56.6m高工作塔施工难点,部署高精度传感器阵列对模板沉降、支架变形及立杆轴力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测。系统依托无线物联网技术自动组网采样,超限立即触发现场声光报警,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监管人员手机端,将高支模坍塌风险降低80%以上。
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
全流程智慧管控中枢
项目自主研发“数字化集中管控平台”整合9大核心模块,实现劳务实名制管理、材料全流程追溯、AI安全监控等功能,累计发出安全预警237次,设备利用率提升25%,数据存储于项目私有服务器,为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项目投入混凝土整平机器人、抹光机器人等6类智能装备,实现施工过程零碳排放。激光整平机施工精度达±3mm,墙面打磨机器人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通过数字模拟优化土方平衡减少渣土外运35%。
BIM+物联网融合平台
打造数字孪生粮仓
项目主导构建以BIM模型为核心的智慧运维体系,集成物联网监测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8大功能模块,实现仓体监测、设备管理等12项核心功能,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管系统实时互联,打造粮食安全“数字防线”。
项目配备AI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库区无死角监控,RFID技术提升出入库效率50%,温湿度传感器阵列使粮食损耗率控制在0.5%以下,工作塔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粮食处理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引领行业转型
构建智能建造生态体系
下一步,西安农投集团将持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统筹资源力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项目投用后,将提供15万吨有效仓容,进一步提升区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农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