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吴昌永)尚德崇文兴关学,慎思笃行办书院。9月20日,随着经过一年多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改造和文物保护修缮两项工程的完工,位于西安市永宁门里以东书院门街的关中书院修葺一新,焕彩亮相。这座具有410多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地标,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回归公众视野。
据关中书院负责人张天社教授介绍,关中书院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其地址始终未变,是陕西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典型的书院建筑规制。书院内共有8座文物本体,即:一道门厅(关中书院仪门)、二道门厅(关中书院礼门)、西长廊(含垂花门1座、暮鼓楼1座)、东长廊(垂花门2座、醒钟亭1座)、允执堂、精一堂、泽园内西厢房和东厢房。而知行院、归厚院、进贤院、西铭院、东铭院、鹿鸣堂、拐子楼、青衿苑、秉文苑、天籁苑、文恪楼等建筑都为现代建筑。
目前,书院内有古树14棵,3棵为皂荚树,11棵为国槐树。其中11棵列入西安市古树名木保护目录,含一级古树2棵、二级古树1棵、三级古树8棵。
书院自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起,历经两次扩建与修缮;至崇祯元年(1628年)复建;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主持扩建,增置东廊、西圃、精一堂等建筑,形成以“仁在堂”“醒钟楼”为代表的新格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巡抚毕沅再度重修。直至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师范曾对校舍进行过一次基本修缮,其后长期未再修缮。
根据西安市委、市政府对关中书院保护利用工作的要求,结合西安文理学院使用需求,自2024年9月起,经过三次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和一系列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改造工程的实施,关中书院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设施设备全面提升,功能定位更加多元。在此基础上,书院通过系统性活化项目,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既是对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的当代回应,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
未来,关中书院将突破传统“静态保护”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创新方式,打造集教育、研学、展览、文创、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利用博物馆展览、教育赋能与人才培养、文化保护与非遗传承、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文物与古籍保护利用、学术交流与品牌活动等方式,深化关学文化的现代传播,以创新形式连接传统与当代,使书院成为西安乃至全国的文化新地标。为进一步彰显西安的城市精神与品格,持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关中书院打造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作出新的贡献,使其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据悉,当天,以“关学与书院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活动在关中书院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关学和书院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全国部分书院、文博机构负责人以及关中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