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即飞,无人机也可以共享了!近日,共享无人机现身西安街头,引发广泛关注。市民、游客只需掏出手机扫码,一分钟内便可完成租借,轻松实现“空中视角”打卡古城风光。

共享无人机现身西安街头 引发关注
11月4日,在西安安仁坊遗址展示馆旁的安仁唐市,一个“景飞共享无人机亭”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亭内透明储物柜内整齐排列着20台微型无人机。
“这是无人机跟随模式,这是环绕模式……”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操作。一位老人牵着孙子,仰头看着缓缓升空的无人机,孩子拍手欢呼:“飞起来了!”

“买专业的无人机价格贵,出门携带也不是很方便。现在,景点附近有了共享无人机,挺好的!”市民刘先生说。
游客赵女士表示,过去想拍航拍大片,要么靠景区定点机位,要么请专业摄影师,成本高、灵活性差。现在自己动手就行,还能AI一键剪辑,成片效果比手机拍得好多了。她认为,共享无人机让普通游客也能成为“空中导演”,从不一样的视角发现城市之美,“就像在拍电视剧大片”。

扫码租赁 半小时收费29.9元
记者进行了体验,先扫码下载该款无人机APP,然后打开支付宝扫描设备屏幕上的二维码,支付29.9元(半小时),储物柜自动弹开,取出无人机及一块备用电池,通过手机APP完成蓝牙配对,即可操控起飞。
该款无人机小巧玲珑,重量仅0.135千克,设备自带防撞保护罩,上下飞行速度0.5米/秒,前后2.5米/秒,续航时间20分钟左右。
项目负责人贾秋介绍,该设备已在安仁唐市和汉邦欢乐世界两处投放,今年9月开始运营,目前仅在周末及节假日开放。刚刚过去的周末(11月1日—11月2日),安仁唐市共享无人机的租赁人数达20余人。

微型无人机 “零门槛”上手
“这批共享无人机属于‘微型’级别,裸机重量小于0.25千克,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适飞区域内无需报备,操作人员也无需取得操控员执照,真正实现了‘零门槛’飞行。”贾秋说,现场还配有工作人员指导操作。
为保障安全,系统采用电子围栏技术,手机端实时显示禁飞区、限飞区和适飞区地图。当无人机接近敏感区域时,将自动触发减速、悬停、返航三级响应;若持续违规,后台运营中心可远程接管控制权,引导其沿预设路径安全降落。
针对“炸机”担忧,贾秋表示,设备“炸机”概率极低,且配备多重保险机制。因信号丢失、机械故障等非人为原因导致损坏,用户无需赔偿。若因操作不当造成人为损坏,则由第三方商业保险兜底。
关于隐私问题,用户需在归还前自行下载视频并删除设备内原文件,确保数据不泄露。
贾秋透露,后续计划在西安城墙等热门景区增设共享无人机点位。“让更多普通人轻松接触低空视角,发现日常被忽略的美。也许有一天,扫码租无人机就像租共享单车一样自然。”他说。
拓展文旅新场景 安全监管要同步
共享无人机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安全与责任的思考。
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潘莉律师指出,尽管微型无人机无需执照,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了解风险警示和管理制度”。实际操控者是飞行安全的直接责任主体,若在禁飞区“黑飞”或违反空域规定,监管部门将依法追究其个人责任。商家若未履行安全提示义务,也可能承担相应责任。
她建议消费者树立“谁操作,谁负责”意识,租用前主动确认飞行区域合法性,并询问是否配备第三方责任险;商家应以显著方式告知法律风险;监管部门应及早介入,规范这一新兴业态。
陕西理工大学原文旅学院院长梁中效认为,共享无人机是“智慧文旅”的重要探索,标志着旅游正从传统地面观览迈向立体化、鸟瞰式、全景式的低空体验时代。它拓展了游客的视野与空间感知,形成“地面+空中”多维旅游新模式。
“当前问题尚不突出,但随着设备密度增加,可能出现失控、干扰、隐私侵犯等风险,要未雨绸缪。”他建议尽快出台低空经济专项法规,建立景区、公安、空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避免“重投放、轻管理”,确保这一创新可持续、安全、有序发展。
记者 姬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