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创业孵化服务中心手工文创产品研发中心,贾宪华(左二)指导大家制作螺钿胸针(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田芳昕摄

主播昝雨在研发中心的抖音账号“陕西助残就业”上直播,向观众推荐团队制作的手工产品(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田芳昕摄
本报记者 杨小玲 田芳昕
“这个蝴蝶胸针好别致,别在衣服上拍照再合适不过了!”11月3日,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一个摊位上,琳琅满目、造型独特的螺钿胸针吸引了不少游客。有人拿着胸针细细欣赏,有人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同一时间,在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创业孵化服务中心手工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工作人员罗亚平手拿镊子,夹起一块贝壳碎片粘在底托上。很快,一枚胸针便初具雏形。
在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创业孵化服务中心手工文创产品研发中心,200多名残障人士实现了就业。
此前,由于腿部缺陷,罗亚平的求职之路非常困难。今年3月,她偶然听说有一家专门面向残障群体的手工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在招人,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应聘。
第一次实操,罗亚平要制作一枚蝴蝶胸针。她要从成堆的贝壳碎片中找出颜色相近的,拼成蝴蝶翅膀上对称的图案。这极度考验眼力,做的过程中,稍不注意,胶水就堆积太厚,使原本平整的底托变得凹凸不平……一周下来,工作台上堆满了失败的作品。罗亚平有些气馁,但研发中心负责人贾宪华鼓励她:“再试试,一定会成功。”
终于,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在罗亚平手上“诞生”了。蝴蝶翅膀上,螺、贝天然的纹理与光泽相互交融,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高飞。
那一刻,她的眼眶湿润了。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竟能用破碎的贝壳拼出这么美的图案。就像我们,或许身体有缺陷,但只要努力,一样能发光。”罗亚平说。
工作进入状态后,罗亚平每天有使不完的劲。罗亚平说:“制作螺钿时,大伙精益求精,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忙起来连喝水都顾不上。每个人的身上,都藏着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
前不久,该研发中心走进小学校园,举办非遗螺钿手工制作活动。罗亚平耐心地教孩子们拼贴贝壳碎片。她说:“不仅要靠孩子们传承非遗技艺,还要让他们看到,没有什么困难能拦住想飞的心。”
在研发中心,日常坐班的残障人士有20多名。“他们以90后为主,听障、肢体障碍者居多。他们很聪明,学做手工一点就透。年轻人嫌枯燥的活儿,他们能坐一整天琢磨细节。”贾宪华说。
去年10月,贾宪华创办了该研发中心。
“同为残障人士,我太清楚他们就业有多难。我想通过自己搭建的平台,让他们活出被需要的价值与尊严。”贾宪华介绍,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创业孵化服务中心提供办公场地,并对接相关市场资源,研发中心组织电商直播、展览展销,将手工艺品变成了实打实的收入。
最初,团队从扭扭棒手工花、绳编等工艺简单的做起。因为大家学得非常快,贾宪华非常惊喜,也动了挑战高难度技艺的心思。经过一番研究,她将目光锁定在非遗螺钿技艺上。贾宪华认为,螺钿产品能呈现出“永不褪色”的流光之美,一定会受到欢迎。
但从零开始谈何容易?
贾宪华从自学网络教程开始做起,逐字逐句拆解工艺难点,硬是将晦涩的技法融合,探索出适合残障群体的教学体系。遇到学得慢的居家员工,她通过微信进行一对一辅导……如今,螺钿饰品已成为该研发中心的“招牌担当”,线上线下订单不断。贾宪华说:“下一步,我们打算解锁景泰蓝掐丝珐琅、烧箔画等新的非遗技艺,争取让非遗的‘百宝箱’变成大家的‘聚宝盆’。”
“家人们看过来!这款‘摇摆鱼尾’螺钿胸针是纯手工制作的,独一无二哟……”研发中心一角,26岁的主播昝雨转动轮椅,将一枚胸针举在镜头前说。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昝雨把自己藏在屏幕后,通过微店卖护肤品,不敢露头,怕别人看到她的轮椅。
转折发生在今年4月。第一次推开研发中心的门,昝雨看见一群残障伙伴低头伏案,有人对着图纸反复打磨螺钿纹样,有人在小心地拼贴图案……她突然觉得,自己该像他们一样努力。
“第一次试播那天,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昝雨说。那天,当她说出“这款胸针是我们残障小伙伴一点点做出来的”时,弹幕上,“太美了”“支持手作匠心”……瞬间刷屏。
“那一刻我才明白,无须刻意隐藏什么。残疾从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更在意的,是我们的螺钿作品和我们想要好好生活的决心。”昝雨说。
目前,研发中心抖音账号“陕西助残就业”已有上千名粉丝。除了讨论螺钿饰品外,还经常会有残障朋友私信昝雨:“看你直播,我也想出去找份工作了。”
她总会回复:“欢迎您加入。我教您,咱们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