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甜蜜的“论文”,长于泥土甜到万家

甜蜜的“论文”,长于泥土甜到万家

陕西日报 2025-11-07 07:21:17
分享到:

这个秋天,最甜蜜的“论文”不在学术期刊上,而在千家万户的水果盘里。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研发的“阳光2号”柑橘,7天售罄1.25万公斤。这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句口号抹上了金灿灿的蜜意。5000件柑橘在秋风中启程,后台被“求链接”私信挤爆。连研究团队那句“大家下单不要下多了”的甜蜜抱怨,都透着这个收获季节里特有的忙碌与幸福。

这份甜蜜来得并不容易。成立于1960年的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在60多个春秋里静静守护着关于柑橘的梦想。这次在网上卖爆的产品,是他们研究了10多年的第五代杂交柑橘品种“阳光2号”。相较于普通柑橘,“阳光2号”软嫩多汁、酸甜平衡。这是跑了全国40多个柑橘产区后,从泥土中“尝”出来的答案。曹立研究员那句“不能只是会写论文”,朴实却有力,道破了科研与大地连接的密码。而真正的学问,其生命力也正源于此——需要扎根现实的土壤,汲取实践的养分,最终结出时代需要的果实。

这种“扎根”,在曹立的研究生、年轻的李顺心身上体现得格外真切。考上研究生后,他入学即下地,在柑橘树下上课,在果农面前解题。当他说出“继续扎根果园”并计划创业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新范式——科研成果不再锁在档案柜里,而是经由年轻人的双手,鲜活地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最有生命力的科研生态,莫过于此。它让论文生长在蜿蜒的藤蔓上,让数据凝结在饱满的果肉中。曹立团队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那是一种双脚沾满泥土的求知,也是一种与产业脉搏同频的探索,更是科研成果最动人的“上市方式”。

当知识穿过学术的围墙,在现实需求的原野上开花结果,这样的“论文”,想不“好吃”都难。它让我们相信,最动人的创新,永远扎根于现实的土壤,绽放在实践的枝头;最扎实的学问,永远带着阳光的温度,散发泥土的芬芳。

(编辑:李嘉诚(见习))

(责编:荆学慧)